bbgq虚拟货币
女性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内驱力与男性有着巨大的不同——后者更容易迅速找到技巧和方法论,是一种向外的探索,而前者更倾向于听从直觉,从内心出发,一种向内的探索。
如果说栏目「尽情来问」是“拥有答案的”男性在传授职场经验,「Hear Her/听见她」则是一个更关注女性职业故事的周末栏目,我们通过采访12位不同行业的女性,听她们亲口讲述职场与人生——在那些决定性的职业瞬间里,她们如何抉择,如何突破,如何认识自己。
「Hear Her/听见她」第一期分享人来自拥有 GQ 和 VOGUE 等全球知名刊物的康泰纳仕集团在中国的掌门人——廖梅淳( Sophia Liao )。
策划 | Kr Lab
口述 | 廖梅淳
设计 | 火山酱
GQ 和 VOGUE 背后的康泰纳仕集团是全球最知名的出版集团。2017年6月,廖梅淳(Sophia Liao)执掌了康泰纳仕中国业务,随后这个公司经历了最大的人员动荡。
在互联网上关于 Sophia 的信息非常有限,这位被誉为名利场最有权势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女性,早在2005年就加入康泰纳仕中国,那时康泰纳仕正计划开启一场在中国的冒险,身为副总裁的她在上海工作两年后,又被派回台湾担任康泰纳仕台湾地区的总经理。
一年前在一场时尚活动上,我曾见过Sophia,那时她刚刚履新,整个时尚圈乃至出版业充斥着对她的审视和怀疑。与圈内盛传的不近人情的形象不同,她看上去谈吐温和坚定,在作为嘉宾的发言中,她展现出了对媒体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新生事物极大的热忱。
回顾过去的一年,「GQ 实验室」在厮杀激烈的微信流量生态中脱颖而出,GQ在中国全年的营收也达到创刊以来的最高点,与竞品刊物相比,康泰纳仕在新媒体数字领域的探索也显得更加积极,同时兼备灵活。
打消外界怀疑最有效的办法是业绩收入,这需要掌管这家老牌出版集团的掌门人有超强的心理承受力、符合现实的管理能力、对业务的判断力以及处理复杂局面辗转腾挪的情商。
当我们问到 Sophia 过去两年的“关键时刻”时,她讲述了一个失业近四年的高龄女性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
这也是她上任以来首次接受深度采访。
康泰纳仕中国总裁廖梅淳
以下为 Sophia 口述:
真的,跟恋爱一模一样
2017年回到康泰纳仕中国之前,我已经在家“失业”了四年。那年,我48岁。
2012年底,我从康泰纳仕台湾公司辞职,离开了我服务16年的公司,最主要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个人碰到天花板的迷茫。离开之后,我加入了一个台湾新媒体的创业团队,那个创业者三十出头,很年轻,跟我描绘了许多媒体和科技的新趋势,包括媒体、商业、内容,虚拟货币……很迷人的事情,让我感觉看到了未来。他其实有点像预言家,坦白讲,他当年跟我讲的很多事情在2019年都实现了。可惜我们没有能共同打拼的缘分,加入后一个礼拜,我就知道完了,这次赌错了,还投了钱进去,但是已经回不去(康泰纳仕)了。一个成年人,做了一个冲动错误的决定,自己吞也得吞下去,这是成年人的基本态度。
到第三个月,矛盾激发,裸辞,我原来投的资本股金都不要了,只想离开。
回家没多久,台湾有一家最大的旅行社,已经发展成上市公司,有2000多名员工,董事长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加入负责他们集团里的媒体公司。他想从内容的角度出发做一些事情来促进旅行产业和提升顾客体验,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趣,又可以做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还有庞大的顾客信息数据库,于是我就去了。但加入后很快我又意识到,还是无缘,没法强求。这次我学乖了,足足待了四个月,又回家了。但好在这次不必投钱,损失小一点,甚至还领了点薪水(笑)。
这两段其实对我伤害挺大的,于是我决定先回归家庭照顾小孩。虽然这种日子是很悠闲,可是我实在太想工作了,想工作想到什么程度?我跑去应征星巴克店员。我挑了三家分店,特地穿着很朴素的衣服,履历表上编造我之前的工作经验是“财务人员”,但是年纪还是得按照身份证上照实写出来,当时我能看出店员心里在犯嘀咕:这个女人可能是离异单亲妈妈,不得已出来找工作?他们当面又不好意思回绝我,都说帮着把简历交给店长,但后来都没有回音。
我先生对我说,你这种坏脾气、臭脾气,被康泰纳仕惯坏了,习惯自己做主,就只有创业的命,自己当老板。我说:我不想创业,因为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我的强项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一个既有的体系基础上做到更好——我就是喜欢打工。
然后我就开始思考,什么类型的工作可以让我有绝大部分的自主性,也不会因为和老板意见不合就必须离开,我想到的答案是:去当法官。我自认是个追求公平正义的人,而法官这个工作因为需要具备超然独立性也是被高度保障的,很符合我的个性和需求,当时我已经46岁了,得想办法赶快开始去做这个工作,才能在退休前做比较久。
要当法官得要先通过考试,要报考得先有学位,我在想,简单,那就去念书吧,有什么了不起。申请了台湾东吴大学法研,白天在学校念书上课,全勤,从不缺课,从不迟到,每一堂课我听得最认真,帮老师倒茶水,还自己掏钱去买最好的茶叶,泡茶给老师喝。晚上和周末就去上补习班。
那阵子,除了睡觉,我就是在念书。女儿那时候四年级,她经常问爸爸,妈妈为什么念书念得跟疯子一样。确实,我一心一意想要在最短时间内考上法官,就可以尽快回归工作。
念了一年半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我接到康泰纳仕亚太区老板从伦敦打来的电话。记得那天我正好开车去学校上课,总部电话打过来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离开后的这四年里,我们只通了两封问好的邮件,没有过其他联系,我知道他们不会无缘无故打这个电话。
对方寒暄了一下后对我说,内地需要你回来帮忙。我说,好。对方又问,如果一切顺利,是需要去北京上班的,你没问题吗?我说,我知道呀,没问题。他说,但是你不用先跟先生商量吗?他知道我有小孩。我说,对哦,但肯定没问题。电话那头就笑了。
挂了电话以后,我的车子已经开到了学校的停车场,教室里已经开始上课了。同学们短信问我怎么迟到了,他们怀疑是不是我生病或者出事了。我不想回复,就直接把手机关掉,坐在车子里半个小时下不了车。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就犹如你最爱的初恋回来的时候,你身边不管牵着谁的手,只想赶快把他甩开,回到真爱的身边。真的,就跟恋爱一模一样。
后来我被总部派到北京。飞机刚降落首都机场的时候,机舱门一开,我深吸一口气,对我先说,其实空气还挺好的呀!因为之前大家都说北京雾霾很大。我先生看着我大笑的说,我相信你绝对可以待下来的。
经历四年没有工作,所以我特别珍惜能回到我最爱的公司的这份工作,珍惜到第一天在办公室上班,会为我有打印机和传真机而开心,并不是说在台北家里没有这些,而是我和这些东西终于一起出现在了工作场景。
你说我高兴到多无聊,多荒谬。
管理最难得事,在换思维,调心态
2017年6月,我接任康泰纳仕中国总裁后,面对的是一整团极其复杂纠结的情况,包括市场、业务、人事和士气。基于被动原因和主动抉择,我们采取了一连串的行动,公司发生巨大的改变。
我完全了解周遭人看我的心情,也知道大家都在茶余饭后讨论我,说我是灭绝师太(笑)。所以2017年底的康泰纳仕中国年会前,我花了两天时间,写了一份发言稿,希望坦诚地摊开来跟大家讲。
在年会上,我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这一年来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尽管每天早上醒来后,所面对的大多数的抉择都是无比艰难的,但我觉得非常值得给自己鼓掌,因为我完全没有逃避,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去面对,并作出必要的抉择,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把看上去没那么美好的事情变得好一些。
说到这里,我有点哽咽。确实,有些事情做成了,有些实在没办法。没办法的,我也只能放过自己,因为已经尽力了。如果我不放过自己,就无法再面对下一次的抉择。
新官上任最难的事情其实是给团队换大脑,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跟大家谈价值观,调思维,整心态。
我必须要了解大家到底在想什么,怎么过生活的。我要求自己每天早上去公园跑步,挤地铁。很多台湾朋友过来跨不过拼音的门槛,而我一定要学会拼音输入法,有几个发音,我硬背。我在用极端用力的方式告诉大家,我很努力去接地气。
媒体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而人的关键在思维。同一个人,思维如何能与时俱进,就要看当事人有没有足够的意愿和动力去改变。要靠外力驱动真的很难,所以要管理一个人的思维,去改变他的想法,就要想办法去激励和催化。
今年初我曾经召集公司的财务、行政、HR、IT、印制等所有六七十名同事,花了将近80分钟讲公司的整体转型和创新规划。后来,有一个同事对我说,从来没有你这个位置的人花时间和我们说这些,因为大老板往往会觉得支持部门不那么重要,不需要花力气去沟通企业的策略和目标。
我告诉他,我要和大家讲这些,就是因为自己是从基层做起的,我很清楚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公司整体运作体系中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见树不见林,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这份工作对你来讲,就只是一份薪水。那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太乏味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工作关系,我只希望大家一起工作的每一天,除了有一份工资之外,还能有更多的成就感。
我花时间做这些沟通,究竟有多少人会听得进去我不知道。可是,如果那一个多小时,我能够让一个人因为我的某一句话,而由此产生心态的改变,哪怕只有一个人,我就觉得值,有额外第二个人,我就赚到了。
2017年底的最后那四个月,我财务出身的本能让我清晰的看到经历了团队人事的调整,心态的改变,春天很快就要来了。
2017年12月在GQ年度人物盛典
努力到极致老天爷也会垂怜你
你问我怕不怕失败?当然怕,得怕,不能不怕,因为不怕,你就会亏大了。当然,我也有误打误撞的时候,有带着遗憾的误打误撞,例如当年冲动的辞职离开我的最爱,就是我人生一段最经典的误打误撞的经历,尽管现在回过头看,那四年的沉潜,是老天送给我最大的礼物。
也有努力到极致去搜寻我想要的人。我当时为 GQ 找寻新的出版人的过程就是这样。
在2017年中我接任总裁时,当时 GQ 的销售团队是整体发生动荡,我要面对的问题不只是leader换成谁,而是整个团队怎么办。那时候也没有其他人可以帮我,我必须一个人搞定这些。我才回大陆认识的人也比较少,我就主动去认识这个行业大家都说有意思的人,去找他们讨教去找他们认识更多我想认识的人才。所以就这样发现了唐杰(Paco),介绍人说他在康泰纳仕待过,目前在友刊工作。不过介绍人又提醒我说,唐杰已经和一个很火的互联网公司谈了一个月,应该快签约了。
我当下就请他立刻约唐杰,约在了两天后见面。我的想法是,无论如何认识一下也挺好的。我们在丽兹卡尔顿酒店喝咖啡,因为我没有把这次见面当作是一次重要的面试,所以连履历都没有要。本来我只排了一个半小时的空档,最后我们聊了超过3个小时。我只问了他三个问题:如何看媒体产业的未来?如何看 GQ 的现状?如果加入GQ团队,他会做什么?
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听他讲,大概他讲到第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个人从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手中截胡抢下来。怎么说呢,他的回答和我的想法以及期待几乎一致,我很少碰到那么多我心中的关键词,从另一个人口中掷地有声地说出来。所以,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已经完全分心了,在盘算。
直觉告诉我,需要当机立断,我开口邀请他加入 GQ 。他非常礼貌地对我说,除了 GQ 出版人,其他的职位他是不会考虑的。但是随后又补充说,他供职过很多家媒体,包括之前也曾在康泰纳仕参与悦游的创刊,他知道康泰纳仕公司就是最好的媒体公司,他对 GQ 这个品牌也有着极大的感情和热忱。他在用感性的方式说服我,应该认真把他考虑作为 GQ 出版人的候选人。最后他告诉我,他隔天已经约好要去那家互联网公司和老板签约。我告诉他,今天午夜之前,我一定会给你一个答案,不管 yes or no 。
记得那天是6月30号周五,当时我女儿还没有搬来北京,所以每隔两个礼拜的周末,我要回家省亲。那天一整天我会议超满的,直到晚上8点半我跳上回台北的飞机,才有时间开始想唐杰这件事儿。我静静地想了半个小时,就开始用手机敲 offer 。23点30降落台北,23点45分跳上车,立刻用手机连4G发 E-mail 给他,同时发微信给他,正式发出了 offer 。
半夜12点多,唐杰开始跟我讨论未来的各项业务规划,包括他在设想的团队架构。我当时心里想,你明明还没答应,就在跟我讨论各种规划?可是,我还是很认真地和他聊,而且我的offer邮件很明确地说明——24小时内回复才有效。他说,24小时内一定会给出正式回复,但他还是得去那家互联网公司赴约。
在和那家互联网公司谈完后,他回复了我的邮件,表达接受康泰纳仕的 offer ,而且很荣幸能跟我一起努力。那时候,我正站在台北的街头,6月底台北的太阳很大,我的眼泪已经快要掉下来。因为在当时那么困难的环境,这是我做出的第一个重要的选择。当然,我给他开出的试用期条件也非常严格,任何时候我觉得不 OK 可以无条件开除他,而他竟然接受了。
直到唐杰加入后,我才知道,原来他的英文并不是那么溜。毕竟之前康泰纳仕中国公司任用高管时都是对英文有很高要求,但我问我自己,即使当时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情况,我绝对还是会邀请他加入,因为在当时那么严峻的情况,英文早已不是个事儿了。我更关心的是,谁能够在 GQ 随着整个产业一起往下滑的时候,和我一起改变这个局面,努力开创新局。
从那一刻起,我也意识到,对于看事情以及用人的标准判断,必须要做一个重新的思考。它可能就是面试的时候“叮”的那么一下,人要尊重自己的直觉。
GQ 出版人唐杰
2017年8月1日,唐杰入职的第一天发给 GQ 全体同事一封邮件中提到:“改变和进化是痛苦的,但是每个人、每个组织都逃不掉。”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不期待所有人都理解,但我相信,今天的 GQ 团队,对这句话的分量和意义一定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们当即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尽管编辑部人员相对稳定,但是商业运营团队的状况很不好,除了唐杰之外只剩3个同事。我们决定重组团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GQ 的商业运营团队新招聘了将近30个人。全新团队的培训管理,公司内部的谋合,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合作,各种状况一波波铺天盖地而来。而同时编辑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 GQ Style 主编崔丹以及 GQ 主编王锋的相继离职,让 GQ 饱受质疑,外界很多人会觉得 GQ 这本刊是不是不行了,同时也实质上影响了内部同事的心情和士气。
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其实是一个极度焦虑和不安的阶段,那段期间,我和唐杰几乎每天晚上通好几个小时的电话商量对策,还得分别和同事不断持续的沟通,精神体力上已经到了临界点。
我们真的觉得努力已经到极致了,没办法再更努力了,但结果却非尽如人意。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我们布局的 GQ 新媒体开始进入爆发期,《那一夜》系列成为了2018年的爆款文章。GQ 实验室通过不断的进化成为最受瞩目的公众号之一,在2018年,领跑了整个市场,也打破了整个KOL公众号的天花板。
2018年的GQ的爆款文章
从危机到转机,编辑部和实验室团队都很稳定地留下来了。随后,我们也进行了组织架构上的变革,编辑部、实验室、运营体系相对独立,又强调协同合作。我相信,这种突破体制的架构在其他媒体集团很难存在。
现在,整个 GQ 团队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是一个特别积极,特别有创新意识的集体,大家对人、对事的态度上面,都是永远抱着一颗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2019年,除了在新媒体发力,我们还计划在图书传媒、IP矩阵、活动、线下店、电商、视频短节目、大平台大V号运营等方方面面布局。
如同我在2017年8月底发给总部的关于 GQ 变化的第一份报告中,写了一句话:“Sincere thanks for the crisis, so GQ could be the first taking brave andfirm actions moving for transformation. There will be more as follows. Forsure. ”(感谢这段危机,让 GQ 成为第一个向着变革迈出勇敢和坚实步伐的团队。而我坚信,这只是开始。)
也因为和唐杰的这段“有趣”的相识,开启了 GQ 巨大的改变,我们也一同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他对优质内容的审美理解与掌握,对媒体的全新商业模式的深刻洞察,对 GQ 这个品牌如何在充满机会的中国市场里获得新生,以及以内容为核心的 GQ IP业务矩阵的布局——这就是我想要找到的 GQ 出版人。
2018年底的康泰纳仕中国年会上,我和同事们分享了2018年公司整体各项财务数据趋势,不仅大幅上升还直逼历史最高峰。其中, GQ 数字媒体的收入从2017年占比20%增长到2018年占比57%最为惊人。
回顾我的职场生涯,我有时觉得自己的命蛮好的,有这样的跌宕起伏,造就绝不无聊的人生。
2019年2月12日开工的第一天,我又发给全公司一封邮件,主题是“2019 改变与创新Ch.1”,2019年的公司主旋律只有一个——“改变与创新”。尽管那些最危险的时刻已经度过,但我只有改变与创新才是我们不断打破天花板,探索未来更多可能性的最佳思维利器。
一切都真的只是开始呢!
2018年9月GQ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后的 GQ 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