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可以反欺诈吗
“公安部、央行指导各银行金融机构对涉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账户实时开展资金拦截,累计拦截102万个资金账户148亿元”“大量利用跑分平台加数字货币洗钱,尤其是利用USDT(泰达币)危害最为严重”……4月14日,国新办举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发布会,对过去一年间的治理情况进行了通报。
虚拟货币洗钱现象严重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直以来都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同时也因为手段频频翻新让不少用户“中招”。在过去的一年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近40万起,在监管的及时预警下,也让近6200万名用户避免上当受骗。
在电信诈骗案件中,获取非法资金是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涉案资金转移”成为骗局中的重要一环。在发布会上,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指出,在协助公安机关阻断诈骗资金转移通道这一问题上,央行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以及清算机构主动参与,金融行业常态化反诈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据温信祥介绍,金融“资金链”整治主要集中在建立支付体系反诈防控制度、精准阻断涉诈资金转移、最大限度为群众追赃挽损、协助公安机关打击买卖账户行为等方面,具体包括建立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夯实账户实名、加强支付机构监管等举措。2021年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紧急拦截涉诈资金3291亿元,个人银行账户户均涉诈金额下降21.7%。
不过,“资金链”治理取得重要成果,但也仍旧存在不容忽视的痛难点。在当前金融活动的“实名制”要求下,犯罪分子需要使用大量账户洗白资金,由此催生了各类买卖个人账户的情况。“犯罪分子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吸引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个人实名开立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后出租出售,帮助转移犯罪资金。这一情况当前依然突出。”温信祥指出。
另一方面,则在于犯罪分子将诈骗资金伪造成正常的企业、个人资金交易往来,或者利用虚拟货币、地下钱庄等渠道想方设法规避监测拦截,加大了打击难度。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透露,从资金通道看,传统的三方支付、对公账户洗钱占比已减少,大量利用跑分平台加数字货币洗钱,尤其是利用USDT(泰达币)危害最为严重。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央行对于银行、支付等金融机构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以此为用户守好资金转出的‘第一关口’,其次是对涉案资金的追踪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配合。”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
苏筱芮认为,当前传统的三方支付、对公账户洗钱占比减少,也是监管部门持续整治后的结果。随着对虚拟货币及其相关交易的整顿持续推进,未来此类洗钱通道也会被有效遏制。
而温信祥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统筹平衡风险防控与优化支付服务,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风险识别、拦截精准性。加强对虚拟货币等新型领域风险防范,全方位堵截犯罪资金。
持续整治违规收集用户信息
从公安部披露的信息来看,当前,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
监管多方围追堵截之下,为何诈骗分子仍然能够找到受害用户,实施精准诈骗?其背后原因直指用户个人信息泄露。
在过往警方披露的诈骗案例中,诈骗分子以虚假身份与受害用户取得联系时,为了获取用户信任,往往能够报出用户真实姓名、住址、毕业院校等,更有甚者能提供用户身份证号等重要隐私信息。
因此,过度收集用户信息问题也遭遇集中整改。会上,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指出,2021年工信部除了健全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外,还在持续推进App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全年通报1549款违规App,下架514款。
“2022年我们将持续完善管理制度,针对涉诈、涉赌、涉网络黑灰产以及疑似恶意程序等不良App,组织开展App安全专项治理,对应用商店、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终端企业、重点互联网企业等实现监管全覆盖。”隋静补充道。
在苏筱芮看来,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隐私信息泄露,是用户保障自身财产安全的第一步。日常生活中用户对于能够提供自身信息的陌生人,也应该进一步提高警惕,进行多方位核实。
在谈及普通用户如何保障自身财产安全,远离电信诈骗问题时,苏筱芮指出,电信诈骗手段纷繁复杂,但各类骗局的核心多以“利诱”为主,普通用户在遭遇此类情况时,需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温信祥同样提醒社会公众,为保障自身资金安全,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依法使用账户,拒绝出租、出借、出售账户和帮助他人转账,切莫贪图小利,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