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连环平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北京报道
全球风险资产持续受到美国5月通胀数据及本周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的冲击,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加密货币市场同样不例外,其下滑波动明显增强。
北京时间6月13日,比特币跌幅日内拉阔,跌至23981美元/枚,24小时跌约12.3%,为2020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年度跌幅超34%。 以太坊日内跌至约1180.68美元/枚,为2021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截至北京时间18时35分,比特币为约24107美元/枚,以太币徘徊在1234美元/枚附近。
更大范围的抛售也在持续,加密货币市值进而缩水。CoinGecko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6月13日18时35分,加密货币的总市值约为1万亿美元,24小时内缩水约11.6%。去年11月,加密货币总市值曾超过3万亿美元。
上周五始,受美国5月通胀情况影响,加密货币集体走跌。美东时间6月12日早间,比特币一度跌至26876.51美元/枚,为5月12日以来的最低水平;以太币同日一度下跌6.4%至1424.40美元,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狗狗币(Dogecoin)和Avalanche币分别跌约9.4%和13%。
数位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美国通胀数据与即将到来的美联储加息为此次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出现明显跌幅的主要原因。
受食品及能源成本上涨以及住房成本上升的推动,美国劳工局6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按年同比上涨8.6%(4月数值为8.3%,3月为8.5%),创1981年12月以来新高。此前,市场预期为8.3%。
随后,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升破2.9%,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3.02%。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及亚洲市场遭到抛售,在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料将收紧的背景下,上周五市场情绪恶化。”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称,这可能预示近期新兴市场当地货币及风险资产的波动。
“加密货币仍然受到美联储的摆布,并陷入与纳斯达克和其他风险资产的联动中。”加密货币贷款机构Nexo的联合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Antoni Trenchev说,我们看见此刻对比特币预测数值在10到1000之间,这显示了加密货币首次面临的宏观环境,以及投资者恐惧的程度。
创40年新高的通胀数据加大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押注,增加了对加息幅度为50个基点还是75个基点的变数。而与此同时,本周,瑞士央行、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等其他主要央行将走到台前,市场流动性预计将进一步收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记者表示,虚拟货币为一种风险资产,而风险资产推动力主要是货币流动性。此时全球央行都在转向紧缩,虚拟货币退潮已经是趋势性,也是必然。
至于是否归零,盘和林称,要看虚拟货币的信仰是否敌得过全球流动性紧缩,也许不至于归零,但可以预见,未来将持续性下跌。
他认为,比特币是很多其他虚拟货币的发行保证,其他虚拟货币必然遭遇连锁反应,出现大幅度的下跌。
此外,TerraUSD等稳定币5月与美元的脱钩,以及加密货币借贷机构Celsius暂停提款的动态,进一步侵蚀了投资者对该领域的信心。
当地时间6月12日,加密借贷平台Celsius 在其社交网站宣布,由于极端的市场条件,将暂停所有提款、交易和转账。“为了我们整个社区的利益,我们正在采取这一必要的行动,以稳定流动性和业务,同时采取措施保存和保护资产。”
Celsius表示,该平台业务仍在持续运营,最终目标是稳定流动性并尽快恢复提款、交易和账户之间的转账。但在考虑恢复各种选项服务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并且可能会有延迟。
根据CoinGlass的数据,截至北京时间6月13日18点35分,加密货币24小时内多头平仓触及约8.7亿美元,比特币24小时内多头平仓约3.64亿美元。
稳定币市场同样遭遇打击。在TerraUSD(截至22年第一季度末,按市值计算是第四大稳定币)与美元脱钩后,全球稳定币资产首次出现持续大幅下降。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分析师在其上周研报中称,今年第一季度,该市场增长了15%,达1880亿美元,但在5月11日的TerraUSD事件之后,这一增长出现了逆转。据惠誉估计,截至5月30日,稳定币资产为1620亿美元。
惠誉预计,稳定币储备组合普遍变得更加保守。“其中一些将采用与受监管的货币市场基金类似的风险配置。稳定币USDC表示,截至5月底,其储备投资组合的76%为短期美国国债,其余为现金。”
MarketCoinCap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0日,八大稳定币的总市值为1540亿美元,约占总市场的96%。稳定币的数量从22年第一季度末的75个增加到100个。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曾在上周于国会作证时警告称:“比特币为一种高度投机的资产。比特币经常被用于非法融资,它的应用是低效的和高度投机的。投资者应该小心。”
(本报记者家俊辉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