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直接融资(什么叫直接融资工具)
(图片来源:东方ic)
【金融其实很简单】
陈志武/文
你可能经常听到“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这样的话题。不管是政府文件和领导报告中,还是媒体和专家讲话里,都说要“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既然官方多年来都这么强调,那就说明“直接融资比重”高是好东西,是政策目标,但是很难实现。那么,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那么难呢?
间接融资就是金融中介化
南昌的小伙子张三是白领,他以前没有学过金融,也没有投资管理的经验,但是每个月有两万元剩余收入,需要将其投资理财。而在武汉的李四几年前开始创业,做高端制造,现在销售订单增长很快,需要更多资本投入,抓住机会大发展,以便尽快实现公司上市。
这时候,如果张三把每个月的两万剩余收入直接投资给李四公司,那么,李四公司就是在“直接融资”,是通过发行李四公司的股权或者债权给投资者张三,从张三手里直接融到资金。当然,李四公司也可以通过其他金融工具从张三手里直接融资,但核心是资金需求方跟资金供给方直接进行交易。交易过程中可能有朋友或者投资银行人士牵线介绍,要给他们支付佣金,但整个投资的风险完全由投资者张三自己承担。所以,张三需要有专业能力做自己的判断,有经济实力承担风险,也要有时间去跟踪、监督李四公司的方方面面,比如,如果李四公司出现欺诈或者违约,张三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能够请律师去保护自己的利益,等等。
可是,张三说他不仅没有时间去跟踪、监督,而且也没有专业知识去自己挑选好的投资项目,去分辨李四公司的好坏,更没有实力去自己找律师打官司,也不愿意承担风险,等等,因为作为白领,张三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资源去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呢?那么,张三该怎么投资理财呢?
张三当然可以把钱储蓄在银行,由银行向张三保证几个百分点的回报,然后张三就不用管了,由银行把张三的两万和千千万万个其他存户的钱汇集在一起,向李四公司提供所需要的贷款。就这样,李四公司从银行融到资金,只跟银行打交道,而不是直接跟真正的出资方——张三们打交道,所以,这种融资方式被称为“间接融资”。这里,银行就成了金融中介。
那么,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什么差别呢?银行是否只是起到“媒婆”的作用呢?为什么全社会的间接融资规模远大于直接融资?
一般来讲,每个社会都有很多人和机构有剩余资金,需要投资出去,而同时又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家庭缺少资金,需要融资。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把这两方面的主体撮合到一起,实现资金从盈余的一方到短缺的一方的转移。而实现这种交易的方式就是上面讲到的两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张三选择银行这个间接融资的通道,是因为现代银行跟传统钱庄和票号不同,它们都是有限责任公司,由自己的股东资本作为基础,让张三这样的存户把资金存放在银行,由银行去经营这些汇总的资金的投放,并且赚取贷款收益跟支付给存户的利息之间的差值,也就是,银行赚取这个利差。贷款风险和投资风险都由银行承担,张三这些存户只有在银行出现破产时才会面对风险。
比如,中国移动从工商银行获得100亿的贷款,这100亿并不是工商银行自己的本金,绝大多数是来自个人和企业在工商银行的存款,中国移动只知道从工商银行贷了100亿,并不清楚这100亿是来自张三的两万、王五的一千还是五粮液公司的20亿,只要按合同还本付息就是了;而张三、王五等人和五粮液,也不清楚自己存在工商银行的钱是贷给了中移动,贷给了李四公司还是被用去买国债做投资,只要存款安全并得到利息就行了。
商业银行、信用社等被称为金融中介,它们促进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之间的资金流通。利用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过程被称为金融中介化。尽管媒体更加关注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但是,对公司和家庭而言,金融中介机构是比证券市场更重要的融资渠道。在中国如此,在欧洲国家也如此。在许多国家,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是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所发放的贷款,德国、日本和加拿大都在70%以上,中国更是超过85%。
金融中介和间接融资为何重要
那么,间接融资为什么是各国的首选呢?这主要涉及到金融交易的安全度的问题,直接融资对信任以及各方面制度的要求最高,就像张三的考虑所反映的那样。今后我们再慢慢谈这些问题,但这里,我们从交易成本、风险分担和信息成本三方面来解释张三的逻辑。
首先是交易成本,指的是进行金融交易所耗用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这是像张三这样的个人或机构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比如,要聘请律师起草投资或借款合同,既要付律师费又要花很多时间。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它们不仅有专门的人才和工具降低成本,而且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好处。银行的资金多,每笔贷款可以很大,能节省很多成本。
其次是风险分担,就跟张三一样,绝大多数机构和个人不通晓各行各业,如果他们直接投资企业,会面临很大风险,而通过银行就不同,一方面银行把每笔贷款的风险分摊到众多存户,让每个存户几乎感觉不到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的专业能力和规模经济帮助降低风险。
最后,就是银行比个人和非专业的机构更能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挑战。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两方往往互相不了解,就是所谓的两方“信息不对等”,这对出资方尤其不利,容易被骗。比如,对李四公司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李四本人是知道的,比任何别人都更知情。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所谓的“逆向选择”:如果自己的公司的确很好,他要么不愿意把股权卖给别人去融资,要么就在亲戚朋友内部借钱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如果李四的公司不好、风险很高,他更可能对外出售股票或者从银行贷款,并且愿意承诺30%甚至更高的贷款利率。当然,像华为这样的好公司看到这种高利率,是不会在金融市场上玩的。所以,到最后,就出现了逆向选择的局面:只有坏公司去金融市场融资,而且越坏的公司,越容易得到贷款,又是“劣币驱赶良币”。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专业技术和经验。而在这一点上,银行当然比个人和非专业机构更有优势,况且银行掌握更多资源,形成对坏公司行为的威慑。
随着信息技术和金融体系本身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大数据被利用之后,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性在下降,这使直接融资变得更容易,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空间会更大,相应地,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就会减弱。在过去20年多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由此使美国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份额逐渐下降,这一趋势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在继续。
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要点。第一,出资人和用资人之间直接进行的融资安排,风险后果由出资人直接承担,这就称作直接融资。而如果是出资人把资金通过银行,由银行再投向用资人,并且风险后果由银行承担的融资交易,称作间接融资。其次,在世界各国,企业外部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等金融中介所发放的贷款唱主角。间接融资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银行等金融中介能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分摊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后果。第三,金融中介机构帮助提高经济效益,因为它们帮助把资金从储蓄者手里配置到好的投资项目或家庭。如果没有运行良好的金融中介机构,社会中很多剩余资金就没地方可去。
从今天讲的看,银行能够把存户的资金做全权贷款、投资安排,并且承担贷款投资的风险后果,赚取贷款收益跟存款付息之间的利差。过去多年里,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一直都由央行决定并控制着,所以,给谁办银行的牌照就等于给谁印钱的特权,而且央行基本决定了各银行能赚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赚钱太多了,到底是金融市场的责任还是管制的责任?如果要改变金融行业赚钱太多的局面,应该是强化监管还是反之呢?
(本文为喜马拉雅《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讲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