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货币乘数(货币乘数两个公式区别)
一、货币供给机制的条件
1、货币供给机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稳定性、可控性、透明度和合理性。
2、稳定性要求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匹配,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可控性要求货币供给量能够被中央银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以维护货币价值的稳定。
4、透明度要求货币供给机制的运行过程和决策制定过程应该是公开透明的,以提高市场预期的稳定性。
5、合理性要求货币供给机制应该符合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情况,以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转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货币供应量计算公式
1、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公式有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货币乘数模型和M1模型。货币乘数模型的公式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其中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1。
2、而M1模型的公式为:M1=M0+[(D*C)/(1+r)],其中M0为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D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C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存款,r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2。这两种模型都可以用来计算货币供应量,但具体使用哪种模型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怎么计算货币乘数
1、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
2、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3、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4、假定活期存款为D,流通中的现金为C,则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供应量M1为:
5、M1=D+C(1)因为M1是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最重要的货币层次,我们在这里考察M1的货币乘数决定问题。
6、假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额为A,它由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E两部分组成。假定活期存款准备率为rd,定期存款准备率为rt,定期存款为T,则:
7、假定流通中的现金C与活期存款D、定期存款T与活期存款D、超额准备金E与活期存款D分别维持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其系数分别用足k、t、e表示,则:
8、基础货币B由商业银行的总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两部分构成,即:
9、若将(2)、(3)代入(6)式中,则基础货币公式为:
10、再将(4)、(5)代入(7)式中,得:
11、其中1/(rd+rt*t+e+k)便是活期存款扩张倍数。
12、将(9)代入(10),则得出货币供应量M1的一般模式为:
13、M1=[(k+1)/(rd+rt*t+e+k)]*B(11)
14、其中,B为基础货币,假定货币乘数为m,则货币乘数为:
15、m=M1/B=(k+1)/(rd+rt*t+e+k)(12)
四、现金与货币乘数关系
1、您好,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2、即流通中的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k值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一般来讲,影响k值的因素有:
3、(1)公众可支配的收入水平的高低。可支配收入越高,需要持有现金越多;反之,需持有现金越少。
4、(2)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预期通货膨胀率高,k值就高;反之,k值则低。
5、(3)社会支付习惯、银行业信用工具的发达程度、社会及政治的稳定性、利率水平等都影响到k值的变化。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k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7、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基础货币所产生的货币量。
8、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9、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10、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