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_币圈资讯_鼎鸿网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kk 0

一、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分析

货币政策决定了资本市场运营的方向。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模式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中两个重要的工具,它们可以搭配使用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模式:

2、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税或提高社会福利等措施,以刺激经济活动和增加总需求。

3、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4、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或削减社会福利等措施,以减少总需求。

5、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采取措施,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标。例如,在经济增长过快时,财政政策可以收紧,货币政策可以加息,以避免通胀风险。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相反的措施,以平衡经济波动。例如,在经济衰退时,财政政策可以采取扩张性措施,而货币政策可以采取紧缩性措施,以平衡经济。

8、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应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来确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政策框架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搭配模式。

三、古典主义者的货币政策理论

1、凯恩斯主义强调对市场上总需求的调整,调整总需求就要调节收入分配,从而影响人们的需求,这就是在收入分配的第二个阶段采取财政政策,通过税收、转移支付来实现收入分配的调整。

2、同时,凯恩斯又提出“凯恩斯陷阱(流动性陷阱)”一说,也就是IS-LM模型中IS曲线处于垂直,LM曲线处于水平的极端情况,此时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所以只能通过实行财政政策来移动IS曲线,来使经济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

四、请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对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主要的区别是:

2、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经济。

3、财政政策内容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货币政策内容与利率、信贷政策等相关。

4、财政政策通常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是由央行直接制定的。

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间的矛盾和冲突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浦斯曲线来说明。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

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从西方货币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譬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

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

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

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等。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