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交换开始 为何会产生商品与货币的异时交换
一、交换货币起源
当首先是自由民,随后是农奴,能够用货币来代替实物或劳务作支付时,庄园制度便开始解体了。据人们说,秘鲁的因加人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曾经建立起完全实行计划的经济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生产和分配完全由国家来计划,所以那里也有可能不使用货币。然而,即使是计划经济,如果使用货币,工作也会进行得更顺利。如果不使用货币,生产和分配就必须完全由国家来计划,或者是所有交易都必须按物物交换形式进行;也就是说,物品和劳务必须和别的物品和劳务相交换。
每一笔物物交换的交易货币理论与实践都要遇到严重难题,需要克服。如果某人想要油漆房子,他不能简单地找一个能干这工作的油漆工就算完事,他必须找一个愿意接受他本人所能提供作为报酬的东西,譬如土豆的油漆工。找到了这样的人,在他克服第二个难题以前,交易还做不成,下一个难题是油漆工的报酬率怎么定?要把多少重的土豆看作和油漆工的一小时工作时间相等?什么是多少罐油落和多少重的土豆之间的交换比率?几经讨价还价之后,协议或许可能达成,但如果油漆工并不需要他的工作所能得到的那么多数量的土豆,还会出现新的难题。
因此,物物交换有许多缺点:其一,要把两个各能提供对方所愿意要的东西的人拉到一起,也就是象人们所说的,必须“双方需要巧合”;其二,作为每一笔交易的先决条件,一件商品能够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必须分别决定;其三,某些商品比别的商品“贵重”,而想要处理“贵重”商品的人又可能不愿意接受那么多的“便宜”商品作为交换。如果使用交换媒介,所有这些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所谓交换媒介,是指那种卖主对它本身并不需要但却肯接受的东西,因为他知道他本人就能用这种东西来交换那些他所需要的东西。使用交换媒介大大顺利了交换,反之不使用某种交换媒介,交易就大受限制。货币就是具有以便利物品与劳务交换作为其首要职能的商品。因此货币的起源是来自同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难题,虽然在国际范,物物交换仍长期保留作正常的交换方法。
有货币的交易的特征便是使直接交换让位给间接交换。在物物交换的交易中,买和卖两者被包括在单个行动中;使用货币便把这两个过程分开,因为先是卖出物品换得货币,而后在以后的机会再把所取得的货币用于需要的购买。
货币逐渐演变,原先曾被认为是货币的必备与理想属性发生了变化。但是,货币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凡是能被普遍接受的东西都能用作货币。但是,货币又必须是相对稀缺的东西,虽然不一定过于稀缺。如果某种东西过于丰富,那就要用很大数量的这种东西来交换别的东西,其结果要把这种很大数量的东西带来带去,很不方便,从而它就缺少易于携带的品质;而如果这种东西过于稀缺,那它和别的东西比较就价值过大,从而一旦要买小量的价值便宜的东西,所需数量又太小,同样不方便,因为,要使某种东西适于用作一般交换媒介,其供应量必须足以适应现有贸易量的需要。
货币媒介并无必要应具“内在”价值;可以用黄金和牲畜作货币,也可用一张纸作货币。但是,最早的货币形式总是被认为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商品,或是有用处或可当装饰品,因而如果不要求把它们作为交换媒介,它们仍能为某些其他目的服务。早期的货币形式总是那些被某一具体社会发现是最容易买卖的东西。因此,在早期货币形式中我们发现诸如此类的东西,象牲畜、茶叶、盐、贝壳、烟叶、糖等等,都被使用过。
根据亚当·斯密著作,直到1766年,苏格兰还有一个村庄,在那里“工人带钉子而不是带货币去面包房或啤酒店,仍不罕见”。但是,凡被选中用作货币的商品,都会由于对它的需求增大而立即变得更有价值。十九世纪当许多国家广泛用黄金代替白银行货币本位时,白银的价值下跌而黄金的价值上升。货币理论与实践货币从一开始就必须不仅是交换媒介,而且是计算价格的手段,也就是一种商品可据以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货币为这一目的服务时便叫做记账单位。
人们很快发现,要使货币能令人满意地执行其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如果有可能把货币单位分成较小的单位,就更方便。使货币可以很容易地分成较小的单位,价值较低的商品就不再必要只能大量买进卖出。但是,某些第一次用作货币的商品并不全适合这个目的,虽然作为记账单位,它们仍能服务得很好。牲畜尽管很大,也能执行这种职能,因为如果只要求把价格或成本用于比较的目的,就可以把这些计算成一头牲畜的一部分。
但就牲畜而言,还有其他不利之处,首先从大小和质量看,它们并不完全相似,也有就是说,它们不是同质的;其次,它们的生命有限,也就是说,它们不是耐久的。这些评论对任何形式的货币均然,不仅是对商品货币。于是我们看到,良好的货币媒介不应只是能被普遍接受、相对稀缺和可以细分的,而且应是相当耐久、易于携带和每单位都是质量相同的。贵金属白银和黄金具有上述所有品质,从而它们成为商品货币的最流行形式。起初,商人如果必须进行支付,就称出所需数量的金属,他们也可能随身携带若干大小不等、重量不同的小块金属以便进行支付。
从这个阶段跨到硬币生产阶段不过一小步,所谓硬币生产是指用商业界所周知的重量和成色的固定数量的金属来生产硬币,并由发行当局在上面加盖印章作保证。这说明为什么象色科和镑等名词最初都是重量单位,后来才成为硬市名称。
发行硬币很快变成国家的特权。虽然商人发现硬币是很方便的贸币形式,但这并没有阻家级点的这止他们一旦对硬币重量产生怀疑,便再求助于早年习惯,把硬币当作金属来称重量。这里我们应该记住,早期货币是有内在价值的,并把这一点看作货币的必要特征。随时间推移,开始出现纸制代币形式的货币,且和硬币一起流通。下面将概述这在英国怎么发生,这对货币史上的晚近发展有什么意义。
英格兰的纸币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金匠开给商人和其他把现金存在金匠那里托他妥善保管的人的收据,那时除了金匠很少有人具有妥善保管财宝的便利条件。于是伦敦金匠变成这个国家的第一批银行家。持有收据的人,在对票据作背书之后,可真用它对另一商人进行支付,背书是使第二个商人有可能取得,如果他愿意的话,已经存在金匠那里的现金。随着这种习惯发展下去,金匠发行许多面额适当的收据来代替单张大额收据,便渐渐变成惯例。
终于这些收据变成钞票,发行人在上面写明承诺见票即付持有人等量的现金。银行家在商界愈受尊敬,他的钞票就流通愈广,持有人就愈有可能不想把它兑成现金。据认为,第一批真正的钞票是由弗朗西斯·蔡尔兹于17世纪80年代发行的。早年的钞票全属可兑换型,也就是说,持有人可以随时要求发行钞票的银行家兑付等值的现金。有如一旦某一商品被用作交换媒介,人们就要求货币单位具有完全的面值,起初钞票也只有可以立即兑换成诸如黄金或白银等被认为本身具有价值的商品,才有可能被接受。
最早的钞票本身并不被人们认为是货币,而只是银行家对债务的承认是一种本票或借据,其持票人不论是谁,部可以要求把它兑换成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货币有时叫做代币。没有必要每发生一笔交易都要使用实际货币,因为对货币的权利要求可以无数次易手而并不向发行钞票的银行家要求把它兑换成货币。所谓可兑换并无必要每张钞票都应有可能见票立即兑换黄金。
二、货币交换形式演变
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五个阶段。
三、货币交换的四种形式
货币最早的形态是实物货币,比如贝壳、羊、兔子等;然后出现了金属货币,具体有铜钱、镍钱、银元、金币。金属货币是以货真价实的金属作为材料的,金和银都是稀缺的。随着商品生产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全部用白银和黄金作为交换的工具就不够了。
于是就出现了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为今天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就是完全靠国家的信用来发行的货币,是国家强制发行的货币符号。因为是国家发行的,我们就信任它,这叫信用货币。
现在还有银行信用卡,叫电子货币。
实物货币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相等的货币。实物货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形态。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等,都在不同时期扮演过货币的角色。但这些实物货币都有其缺点。如体积笨重,不能分割,携带不方便等,无法充当理想的货币。实物货币是与原始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速度的扩大,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材料逐渐转到那些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身上,出现了金属货币。
2.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由于金属矿藏的发现、开采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熔炼技术的发明,金属在交换中逐步成为主要对象,从而使金属成为货币材料。金属货币的演化经历了由贱金属到贵金属,由称量货币到铸币,由私人铸币到国家铸币的演变过程。
货币金属最初是贱金属,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贱金属与初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相适应的,但后来存在货币材料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争夺原材料的问题,而且由于价值量的降低,不适应大宗交易。随着贵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于是币材由铜向银和金过渡。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状流通的,每次交易时要称其重量估其成色,这时的货币称作称量货币。英镑的“镑”,五铢钱的“铢”都是重量单位,从中可以看出称量货币的踪迹。称量货币在交易中很不方便,难以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一些信誉好的商人就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其重量和成色,进行流通,于是出现了最初的铸币,即私人铸币。
当商品交换突破区域市场的范围后,金属块的重量和成色就要求有更具权威的证明,于是国家便开始管理货币,并凭借其政治权力开始铸造货币,于是经国家证明的、具有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铸成一定形状的国家铸币出现了。
金属具有实物货币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价值比较稳定,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保存,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等。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
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代用货币的本身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