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量划分 货币供应量对政策的影响_币圈资讯_鼎鸿网

货币量划分 货币供应量对政策的影响

kk 0

一、什么是货币量

1、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价值形式的不断变化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末期,当人们的产品有了剩余之后,在不同的部落之间要进行交换,比如一个部落有剩余的羊,要和别人交换,偶然遇到了有一个人拿着兔子也做交换,两个人碰到一起,那么就一只羊换了5只兔子。在这里可以看到,用5只兔子表示了1只羊的价值,这只羊现在表现为5只兔子了,这是一种最初的价值表现形式。随着社会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这种交易越来越频繁,最后人们公认白银和黄金作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于是货币就产生了。

2、可见,货币本身是一种商品,只不过这种商品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和其他任何商品相兑换交换,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发行量是怎么计算的

货币发行量是指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总数,通常包括所有的流通与非流通货币。流通货币也即现金发行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行的现金数量。其计算公式:商品流通中所需的实际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三、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供给量怎么算

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

四、名义货币量和实际货币量区别

1、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如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等,则会下降.

2、实际货币供给是以真实物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供给,即以实际货币的购买力衡量的货币供给。将名义货币供给(MS)与一般物价指数(P)平减后,即可得实际货币供给。公式表示为:实际货币供给=MS/P。

3、在存在未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增加名义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增加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总收入水平。但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名义货币增加只会暂时地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对应一度增加的商品和劳务量),但价格上涨最终使实际货币供给恢复原量。

4、货币供给量(moneyaggregate):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点上社会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量。货币需求量(m)是根据商品总价值(g)、货币流通速度(v)测算的。则有m=g/v,v为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即转手的次数(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货币仍留在流通中多次媒介商品交换,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几次,就可相应媒介几倍于它的商品进行交换)。

5、因为纸币是不足值的信用货币,它不会因为币值的变化而退出流通。在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均衡状态下,货币速度增大,实际上是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量,而货币不会退出流通,即名义货币供给量不会改变,实际上造成了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即引起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接下来会导致就是物价上涨。

五、货币供应量中M0M1M2M3分别是指什么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国家或地区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而M0、M1、M2、M3是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分类,具体含义如下:

M0:也称为基础货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所有流通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M0是最窄的货币供应量定义,只包括现金和央行存款准备金。

M1:是指M0加上可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也就是个人和企业在银行中的活期存款。M1比M0更广泛,包括了现金和活期存款。

M2:是指M1加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就是个人和企业在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2比M1更广泛,包括了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是指M2加上其他货币市场基金、国库券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M3是最宽泛的货币供应量定义,包括了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其他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货币供应量分类方式,但M0、M1、M2、M3是比较常见的分类方式。这些分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货币供应量的组成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分析经济形势和制定货币政策。

货币量划分 货币供应量对政策的影响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