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改革方法 国民时期货币改革的意义
一、1955币制改革故事
1、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在种类和版别上较第一套人民币大为减少,代替流通中面额较大品种繁多的旧版人民币,即以新人民币一元兑换旧人民币一万元,清除了国民党通货膨胀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健全了我国统一的货币制度。
2、第二套人民币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红、黑两种)、贰元、叁元、伍元(五三和五六年版)、拾元等11种面额13个版别。其中“拾元”是1957年12月1日发行的。人们常说的“苏联版”是指第二套人民币中“1953年版”的叁元、伍元、拾元共三种票面,是由前苏联代印的。票面上“中国人民银行”六个汉隶书体字,是马文尉题写。
二、什么叫货币化改革
1、货币改革亦称“币制改革”。国家在货币流通制度方面进行的改革,通常在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的经济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2、(1)废弃,即国家以法令宣布贬值了的纸币作废,并重新恢复金币流通或发行能够直接或间接兑现的银行券。
3、(2)恢复,即把贬了值的通货的币值重新提高,并使它能按其原有的名义价值与黄金兑换。
4、(3)减值,即降低通货的名义价值,使之符合或大体接近通货的实际购买力。该方法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宣布减低通货的含金量并恢复兑现,如从前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是2克,为适应纸币贬值的程度而规定为1克。此为通货的“隐蔽减值”。二是用金铸币或可兑换的银行券按一定比例收回已经贬值的旧通货。此为通货的“公开减值”。
三、五十年代币制改革是哪一年
1、时间推回到建国之初,管理社会的重中之重便是金融工作有序的开展。但当时,货币市场上,各种货币泛滥,包括人民币也因为战争的原因,匆匆进入市场的统一全国的流通货币人民币,由于有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1949年发行的正面万寿山图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车图景50元券各有两种版别)。
2、由于解放前连续多年恶性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5万元),单位价值较低。而且,这套人民币是在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条件下印制的,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文字说明单一,票面破损较严重。在市场上的使用,不尽如人意,且仿制相对较易。币制改革成为新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四、1935年法币改革的原因
始自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这次危机不仅涉及工业、农业、国际贸易领域,还扩展到货币信用领域,造成1931-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危机。美国的"白银政策"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银根紧缩,银行挤兑,物价猛跌,货物滞销,严重地影响了工商金融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对种种复杂因素的考虑也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派出了诸如甘末尔、杨格、李滋·罗斯等经济专家来华参与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由于日本的入侵,导致东北收入的减少。
旧的货币制度的紊乱带来的诸多弊端也是币制改革的基本原因之一。"废两改元"的成功,在技术上为法币改革铺平了道路。国民党实行币制改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30年代政局的变化,进一步说,就是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法币改革不仅有利于从财政上提高政府的运作实力,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
综上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推行,绝非是个别人主使和带有偶发性的金融事件。法币改革的完成,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呼唤,中国货币制度内部矛盾发展所使然;又是当时国际的政治、经济格局所导致。
五、周礼改变币制的改革运动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铸钱收归官府专营。多次改变币制的改革运动是王莽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