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购买公债的货币效应(发行公债货币供给量减少)_币圈资讯_鼎鸿网

商业银行购买公债的货币效应(发行公债货币供给量减少)

kk 0

一、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经济效应是什么

1、财政赤字货币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增大国债规模、扩张货币供应量和带动经济增长。一般来说,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种央行向财政部支援货币的行为,所以它可以直接增加国债的规模和扩大货币供应量。而后续财政部拿着这笔钱去使用,它又会带动经济增长。当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只有经济量少于货币量时才会。

2、在财政部进行投资之后,它能立竿见影地刺激社会需求,同时放大货币的乘数效应。对于财政部来说,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而增加税收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同时要经过各种讨论,并报经立法部门同意方可实行。所以这种直接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式能让其快速运作起来,即能马上满足社会需求。

二、为什么禁止银行购买国债

1.该项制度的确立是为实现“两个分离”。

一是人行与财政部资金分离。1995年人民银行法公布前,财政部可以向人行借款透支,弥补中央财政赤字和解决专项支出。由于当时人行手中可操作工具少,政府融资途径单一,人行对财政部借款,大部分需要增发货币完成。又因政府投资回收期长财政赤字扩大,旧债未了又添新债,人行不得不再次增发,两轮下来流通中的货币量十分可观,引起物价飞涨,这与人行稳定货币的要求矛盾。央行不得直接融资的规定,旨在遏制财政举债冲动,同时避免人行被动印钞。

2.促使政府借款必须到公开的债券市场。

1994~1995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人民银行不再包购包销,迫使有融资需求单位把目光投向债权市场,向民间举债。直接面向机构或个人发行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丰富投资渠道,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第二国债在一定期限内起到冻结流动资金的作用。相当于筑建一个资金池,把存量资金充分调用起来。人行包销相当于财政部拿到一轮增量货币投放市场,纵使人行想尽办法把这部分货币收回,但资金膨胀的影响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3.发挥规模效应,弱化央行风险。

国债以政府信用为担保,是公认的低风险资产。但作为投资品种,低风险不代表零风险。对个人或机构而言,政府通过税收、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违约风险极低,是分散的。但是对央行而言包购包销,作为最大的债权人,风险是集中式的,不可转嫁的。所以对于大多数央行直接购买国债不是一种常态。

最后,长期以来世界各主要央行从未放弃过购买国债向市场注资这一手段,一种以美国、日本为代表,能够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同时能够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扭曲操作的;一种以欧元区、中国为代表,法律规定不能直接向政府融资,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具体采用何种模式,完全是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并无优劣之分。

三、为什么公债即是财政政策又是货币政策

因为政府发行公债是解决财政收支问题,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所以是财政政策的一种。但同时公债是具有货币效应的。在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中,国债是重要的操作对象。从这个意义上,国债又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四、简述财政政策的三大效应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

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

商业银行购买公债的货币效应(发行公债货币供给量减少)文档下载: PDF DOC TXT